陈良刚作为企业创始人,获得最多奖项是科技创新方面。如1996年, 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金桥工程三等奖”;2002年, 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评审委员会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 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授予“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 获中国膜工业协会授予“第二届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 获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奖。最了不起的奖项就是今年6月获得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年,陈良刚下海创业不久,在一次科技产品展销会上,看到了内地一家科研机构演示的神奇画面:流进净水装置的脏水,经过一种“膜”过滤,立刻清澈。较真的陈良刚还把流出来的水拿到防疫站检测,果然找不到细菌。这样的技术及其对行业乃至社会的影响,让一直在寻找“能改变和影响世界”项目的陈良刚眼前一亮。
这种偶遇中的闪光,显示了陈良刚对科技的追求、偏好和初心。他义无反顾扎进了超滤技术研发中,带领团队攻克了PVC材料产业化生产优质超滤膜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用普通PVC塑料制成优质超滤膜,大幅降低了超滤膜生产成本和运行能耗,提升了过滤性能和使用寿命,使超滤膜这一高贵的产品能够广泛应用净水领域。
这项技术一举奠定了中国超滤膜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在PVC合金毛细管式超滤膜中采用了PVC材料。用熊彼特创新原理分析,叫作材料替代性创新。这种创新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材料替代以降低产品成本,有效推进超滤膜的产业化,可生产出“又便宜又好又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以满足客户价值的需要。

此后,立昇净水科技依托具有核心技术的PVC超滤膜,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取得146项国内外核心专利,其滤芯寿命比常规滤芯高出50倍以上。超滤膜作为低成本高性能产品,更快受到国内外净水设备厂家的选用。为了提高超滤膜的深度价值,他们沿着产品链下游开发,形成了以超滤膜为核心支撑的产品体系,包括家用净水器、市政供水设备、农村饮用水装备乃至大型公共场所直饮水设备。
坚持持续性技术革新和优化,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是陈良刚的口头禅。他们坚持客户价值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化、市场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范式,即以产业来引领科技开发,以市场来检验科技成果,以客户价值来评价科技产品。他们以技术领先为支撑,很快形成工业化生产体系,以此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净水行业生态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推动了社会安全用水进步。
法宝之二:深耕专业主业
立昇净水科技从海口金盘一家作坊式工厂起步,现已在海口云龙产业园建有200多亩地的全球最大的超滤膜研发生产基地,在苏州建有完备的超滤膜净水设备生产基地,依托自主核心技术不断优化产业链,向着世界先进的膜设备供应商、世界一流的水问题解决者阔步前行。
这个期间,中国正处于经济超级增长阶段,在宏观经济层面形成了“三合一市场机制”,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规模为导向,以速度为路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形成了多元业务结构形态。这样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主业定力和企业家的专业意志无疑是重大考验。
陈良刚基于对超滤膜技术的深度理解和对净水行业未来变革趋势的洞察力,同时也基于他特有的执着性格,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主业的摇摆,对专业的犹豫。我多次注意到,当和他交流技术创新、净水市场演化以及企业管理等问题时,他总是津津乐道,反之则在手机上翻阅文件资料加以回避。

如在房地产高峰期,许多有名气的企业家,都会利用业界的影响力去游说政府,争取优惠政策拿地,然后搭建一个班子,用最快速度弄几个楼盘获利。陈良刚对此类机会,往往以自己不懂为由,一不听,二不谈,三绝不介入。
如在资本市场疯狂期,许多政府领导和一些证券机构都建议陈良刚通过上市尽快扩大企业规模。甚至有人还提醒,如果上市成功,可尽快套现大量现金。陈良刚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果断放弃上市圈钱想法。他的理由是,如果陷入资本运作怪圈,可能会失去以技术领先去改变净水行业的初心和优势。
如在招商引资的热闹期,国内外一些园区踏纷而至,承诺优惠条件,邀请去投资建厂。陈良刚热情接待,但对不符合公司专业和主业战略的邀请都会婉转拒绝。他的理由是,如果违背商业规律和公司专业化的主业战略去投资,既会影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如果做不好,也会增加招商园区的负担。
经过30多年的深耕,立昇净水科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少数能自主研发高性能超滤膜并达到产业化生产的大型超滤膜及其组件供应商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结合PVC超滤膜的实际应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完善、优化PVC超滤膜在膜通量、抗污染性等方面的性能,不但保持了PVC超滤膜的价格优势,还有效提升了超滤膜材质的性能。
在当下经济下行期,陈良刚对走专业化的主业道路更加坚定。因为一些改变专业主业赛道的伙伴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也有一些上市的同行由于过度资本化运作,陷入主业专业瘫痪的境地。
法宝之三:优化功能分布
海南作为岛屿经济体,是发展制造业的薄弱区域,主要原因是岛内市场容量小,原材料及制成品进出岛既不方便、成本也高。在这样的区域发展制造业对企业发展模式无疑有极大挑战。立昇净水科技探索了一种新模式,即“企业功能分布协同”模式。这一模式既有经济理论的支撑,也符合物联网时代企业功能优化布局的趋势。
分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其本质就是将个人的某方面优势在企业内部进行聚集,从而形成企业的组织优势,并将此优势构建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随着现代产业细分越来越清晰,企业内部功能要素也越来越细。企业的研发,交易,生产等主要功能还在进一步细分中,如研发功能正裂变为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品牌培育,顾客需求引导等。如果能把企业内部功能分解出来,在关联资源优势区域进行布局,形成新的优势协同效应,应该是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新思路。陈良刚用实践探索了海岛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在创业起步区构建总部基地和核心产品中心。海口无疑成为立昇净水科技总部基地和高性能超滤膜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海南作为高技术制造业的低洼地带,在企业起步阶段,核心技术和核心市场是创业成功的基础条件,它既可以避开红海市场的惨烈竞争,也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提高企业的影响力。
二是在制造业优势区建立生产基地。从分布优势区域逻辑看,苏州理所当然成为立昇净水科技的净水设备制造基地。他们的净水设备备件几乎在这里都能够得到配套,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交货效率。苏州工厂成为了立昇净水科技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节点,苏州的区域性资源优势在立昇净水科技的内部进行聚集,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在市场核心区建立运营中心。为了打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深圳成为了立昇净水科技的市场运营功能区。深圳紧邻香港,处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市场辐射力强,有利于打通广阔的市场空间。深圳的市场运营中心已成为立昇净水科技产业链上的重要功能区,深圳的资源优势在立昇净水科技内部进行了聚集,提升了市场灵活应对能力。
按照分布协同原理,他们还在全国设立直营分公司26家,服务网点覆盖全国约1000个城市,在提升研发、生产、交易能力基础上,着力在服务响应速度、售后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网状布局。
所有功能要素优化分布有效性,都建立在完善的互联网指挥系统和统计系统上。立昇净水科技通过内部网络会议机制,便捷务实地提升了功能分布的协同效应。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